故事
首页 > 最新资讯 > 故事 > “自然是让人受益终生的课堂” | 张蔚昌专访
“自然是让人受益终生的课堂” | 张蔚昌专访
红树林基金会 
2019-12-24
1395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珍贵的、不可回溯的。

198小时,是11880分钟,相当于8天,接近一年日子的1/44。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这个时间意味着能看完一百多部电影,可以追一大堆积攒已久的综艺热剧;可以调晚闹钟每天再多睡一会儿,到了周末时还能慵懒、悠然地度过。

但还有那么一群人,上百小时的付出,是他们专注于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见证。

不久前,红树林基金会(MCF)在深圳湾自然教育中心举行了2019年度志愿者嘉年华。其中有一位志愿者让人印象颇深。他当天戴了一顶很可爱的帽子,身形稍微有些瘦。眼神温和又坚定,起身领奖时谦逊而从容。

他获得的奖项极具分量——MCF 2019年度杰出奉献之星,代表的是本年度(跨中心)服务时长最久的志愿者。
 

                                                                                                               张蔚昌获得MCF 2019年度杰出贡献之星奖
 
198小时,是他今年投入到志愿服务的时间,但所付出的远远不止这些。近日,我有幸获得采访机会,听听他一路走来的故事。
 

 
张蔚昌,志愿者伙伴们通常更习惯亲切地叫他强哥。沟通的过程中,他总是很谦虚地自称小强。
“小强”在大家的固有认知里形象不怎么好,但在自然界里却以生命力顽强著称。张蔚昌的志愿者生涯里,同样处处透着一股韧劲。
 

                                                                                         张蔚昌在带领自然教育活动

从事保险行业多年的他,和湿地保护和教育工作本无交集。只是由于工作上常与人接触,加之本身待人宽容温厚的性子,使得他在环保领域也结识到不少志趣相投的好友。

2013年的一天,张蔚昌偶然接到了来自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徐华林主任的一通电话。原来当时的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现更名为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正面向社会公众招募一批环保志愿教师,徐主任很快就想到了一直对环保事业十分关注的他。

张蔚昌回忆道,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很兴奋,因为本身就对这方面非常感兴趣,同时经过长年的工作积累,自己也拥有不错的沟通交流技巧和宣讲经验。既能给公众传播自然知识、和环境保护理念,又能发挥己长,还能更深入地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去,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尽管没有报酬,他还是很快做出了决定,要成为一名环保志愿教师。

 

                                                                            每一份荣誉证书都是大家对他的认可
 
“学无止境”,这是张蔚昌在采访里反复提到的一个词,60后的他对知识的渴求比不少年轻人还要强烈。教学不分家,在带领自然教育活动的同时,他也在不断地寻找机会主动学习。

由于不是科班出身,没有进行过系统性的生态、环境学科的学习,他坦言曾经很担心。知识面的不足容易出现内容上的错误。他说自己最糟糕的体验,是在一次课堂上被人问得哑口无言。

为了消减失误,唯有更努力去吸收和转化。只要有机会能接触到各种培训和专题讲座,或者在工作中遇到的专家学者,张蔚昌都积极参加、不懈求解。

“作为环保志愿教师,我不能误人子弟。”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和原则。

 
今年在MCF服务时长总计接近200小时,其实是相当惊人的。但是在说到这件事的时候,张蔚昌表现得最为轻描淡写:“这个事情说难也不难,就是靠平时积累,有空就去做。

作为MCF资历最老的志愿者之一,他在提到MCF自然教育课堂的开展、导师团队基础培训体系的建立时给出很高的评价:“我认为,红树林基金会在环境保护和行业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以称得上是红树林湿地保护领域的‘黄埔军校’”。
 

                                                                                                                     带领观鸟活动,拉近孩子和自然的距离
 
MCF志愿者的培训课程经过教育部门和专家团队的精心打磨,有着很强的趣味性和易学性,打造了一条“红树林趣味科普”的路径。张蔚昌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MCF邀请了来自香港的专业讲师吴泳攀开展基围鱼塘专题讲座。用通俗易懂的方法,由浅入深地讲述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与保育方法以及相关背景。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

这个课程让他自此对“基围鱼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新的体会。张蔚昌认为有效的学习基于兴趣,教学也一样道理,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产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向参与者传达。他后来也开始研究学习,并向更多的参与者去讲解基围鱼塘,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不论年纪大小,都要保持一颗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参与者的兴趣点,面向不同年龄段的人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区分,经过反复的测试,才能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体系”。他总结道。

一个好的自然教育课程,应该老少咸宜。作为自然讲解志愿者跨入这个领域,在提供志愿服务的同时,能给大家一个正确的方向,一个好的引导。吸引更多关注,借助更多力量去投入到湿地保护这项长久的事业中去。这就是他做这件事情的初衷。

张蔚昌与MCF同行的过程中,也有过磨合期的阵痛。他曾短暂地离开,去冷静思考自己的前进方向。所幸,出于对湿地难以割舍的热爱,最后他还是回归MCF这个大家庭,重新出发。而后来的一段经历,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

 
2018年1月,后海湾发生了多只黑脸琵鹭因捕鸟夹导致受伤及死亡事件,其中受伤的琵鹭一度失去影踪,消息在网络社群上迅速传播,牵动了无数爱鸟人的心,其中就包括了他。
 

                                                                                                                                 MCF于去年1月发布的救助信息

MCF一直致力保护红树林湿地及其生态系统,湿地物种是重点关注的范畴。事件发生后,MCF也积极响应,迅速发声,深港两岸多方携手,迅速展开搜救。

终于,根据深圳鸟友秦晓新老师发来的照片,大家监测到其中一只带有捕兽(鸟)夹的黑脸琵鹭。幸运的小家伙终于得到专业救助,香港方面还给它做了环志(A41)。

三个月后的一个早上,张蔚昌很惊喜地发现,这只A41黑脸琵鹭伤势痊愈并出现在了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凤塘河口,他当即按下快门,保留住这美好的瞬间。

 





                                                                                                            以上三张图片为张蔚昌抓拍到的A41黑琵鹭
 
“MCF在救助受伤黑脸琵鹭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强的传播影响力,很多的团体都在了解这个事。”作为救助事件的见证人,这次与A41的重逢让张蔚昌分外感慨,甚至算得上是他志愿者生涯中一次心灵的升华。“那天再看到那只黑脸琵鹭的时候,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就是觉得我们大家做的所有事情(湿地保护和自然教育)都是值得的。可能这真的就是缘分吧。”
 

 
因为要经常带着参与者们进行观鸟活动,进行湿地生物科普,他摄影技术日益精进,也爱上了这门艺术。“摄影,是成为志愿者后才逐渐成为爱好的。拍鸟儿的时候,很有满足感。” 张蔚昌如是说。
 

采访前我加了他的微信,点开朋友圈的瞬间仿佛打开了电视里的科教+探索频道,一下子被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和各种各样的野生动植物团团包围,我翻看着这些工作生活的点滴,能真切感觉到他对湿地和自然的喜爱。

 




 
“最内疚的,就是少了陪伴家人的时间。” 张蔚昌很感慨。
“从2013年到现在6年时间,一开始是真的不被理解,首先真的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其次这个事情它并不能提供什么收入,所以家人朋友都非常反对。但是现在好了很多,他们都慢慢支持这个事情,甚至有好几个已经亲身加入进来了,在做导赏工作。”说到这里,他笑了。他说这是最大的收获,也是最欣慰的事情。


采访的最后,我请强哥给准备或想要准备成为志愿者的人们,说一句赠言。

他略微思忖,说道:“这里(自然)是一个大课堂,学无止境。
希望大家也能像强哥一样,怀着谦虚的心态去拥抱自然、去不断求索。
愿人与湿地,生生不息。
 
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MCF微博及微信
MCF微博
MCF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