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最新资讯 > 新闻 > 深圳探索滨海红树林湿地保护新模式纪实
深圳探索滨海红树林湿地保护新模式纪实
中国海洋报 作者:兰圣伟 吴 颖 
2018-03-01
4405 
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2018年的主题为“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湿地是“城市之肾”,对生态环境起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等重要作用,依水而居,择绿而邻,成为越来越多都市人的首选。然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仅挤占了大量湿地,也使得湿地生态功能不断退化,城市建设与滨海湿地保护之间矛盾日趋显现。

深圳,作为伴随着改革开放崛起的沿海城市,同样经历了这一过程。如今,经过不断的探索,深圳人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新思路,滨海红树林正在得以重生。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深圳,实地走访多个滨海湿地保护区,感受红树林修复保护的新景象,探究那里城市建设与湿地生态保护的新路径。

在深圳260余公里的海岸线上,散布着众多大大小小的滨海湿地。成片成片的红树林如“忠诚的卫士”,默默地守护着海岸线,守护者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

在深圳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城市开发建设曾一度挤压了红树林的生存空间。

在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恢复和保护滨海红树林资源,成为深圳人面对的待解课题。如今,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已经呈现在人们面前。
 
城市中央的生态博物馆
 
绵延不绝的红树林、繁盛茂密的芦苇荡、清脆悦耳的鸟鸣、光影斑驳的水面……走进华侨城湿地,处处飞鸟起舞,水色天光交相辉映,犹如来到一个世外桃源。

作为我国唯一地处现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滨海红树林湿地,华侨城湿地的发展脉络成为“生态”深圳建设的一个缩影。
“华侨城湿地占地68.5万平方米,与深圳湾水系相通、生物资源共有,是深圳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侨城湿地管理部运营经理张俊鑫告诉《中国海洋报》记者,这片湿地的前身是上世纪90年代深圳湾填海时留下的一片滩涂,由于受垃圾倾倒、污水乱排和非法搭建等问题的影响,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007年,华侨城集团受深圳市政府委托接管这片湿地,成为首个受托管理城市湿地的企业。“我们按照保护、修复、提升的原则,历时5年时间对湿地进行综合治理。先后修筑了1.45公里的生态围堰,清淤还湖面积20.6万平方米,补植红树林16万株。通过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华侨城湿地的生机与活力得以重新显现。”华侨城湿地管理部总监孟祥伟说。

眼下正值隆冬,记者在华侨城湿地看到,大量候鸟在这里驻足栖息,它们时而翩翩起舞,时而漫步觅食,其中不乏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物种。数据显示,湿地内植物和鸟类种类与治理前相比分别增加了11%和32%,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博物馆。

2011年8月,国家海洋局授予华侨城湿地“国家级滨海湿地修复示范项目”称号,肯定其在滨海湿地修复、管理体制等领域的创新和成绩,华侨城湿地也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项目。

孟祥伟说,华侨城湿地内还设有生态教育基地、监测站和观鸟屋等设施,秉承自然学校“一间教室、一套教材、一支队伍”的理念,与院校及公益机构联动,组建志愿者队伍,搭建公众参与的公益平台,在公众中倡导生态保护意识。

目前,深圳市海洋局正组织相关海洋技术单位开展华侨城国家级海洋公园的选划和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华侨城湿地地处现代化大都市腹地,地理位置特殊,海洋生态属性特征正在弱化,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繁重,海洋公园的建立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滨海湿地的管理和保护水平,促进华侨城滨海生态环境的修复,实现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业内专家表示。

深圳湾红树林“保卫战”
 
深圳市红树林集中分布于福田和宝安等地,其中深圳湾红树林地处深圳湾东北岸,东起新州河口,西至海滨生态公园,宛如一条“绿色长城”。

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徐华林告诉记者:“1984年,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4年后升格为国家级保护区,红树林面积85公顷。保护区与香港米埔—后海湾红树林一水相隔,共同组成了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这片红树林不仅是深圳的‘生态名片’,也是国际候鸟的重要‘中转站’。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做好红树林保护工作,积极开展巡逻执法及整治行动,全力护卫自然资源,擦亮深圳的‘生态招牌’。”徐华林说。

在深圳湾海域,红树林生态修复也在不断推进。2012年,为了恢复滨海生态环境,深圳市政府决定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东侧区域建设红树林生态公园。同年,深圳市红树林基金会正式成立,这是我国首家由民间发起的环保公募基金。

时间到了2015年,在生态公园即将对外开放之际,如何实现管理模式上的创新成为管理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同样在2015年,福田区相关部门正式委托基金会管理生态公园,这也成为国内首个由政府规划建设、委托公益机构管理的城市生态公园。

“通过3年的实践和努力,基金会在红树林管理和保护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合作可谓不谋而合。”红树林基金会合作发展部总监梁波对记者说,建设之初园区环境复杂,运砂码头、高尔夫球场以及违法搭建等,让紧邻的湿地面貌和生态功能都受到了影响,加之外来入侵物种的蔓延,对红树林湿地生态环境形成了威胁。

短短两年多过去,红树林基金会积极开展诸如生态浮岛建设、外来入侵物种清除、水质、生物多样性监测和海漂垃圾治理,使整个公园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站在生态公园的高处远远望去,成片的红树林郁郁葱葱,成群的飞鸟自由飞翔,令人心旷神怡。

“治理外来物种无疑是生态修复中最重要和艰难的一环。未来,我们将加大清理力度,补种本地的红树林品种,最大限度地修复和保护公园的生态环境,为整个深圳湾片区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做出积极贡献。”深圳红树林基金会副秘书长闫保华说。
 
政府+社会组织+公众
 
回首过去30多年的发展历程,深圳市强烈意识到保护红树林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2016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大滨海湿地、河口、海湾等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推动深圳湾湿地加入拉姆萨尔国际湿地公约。这意味着深圳红树林保护将迎来一次新的飞跃。

2017年5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进深圳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不仅为深圳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圳市海洋局生态环保与减灾处负责人说。

根据深圳市海洋局正在编制的《深圳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7——2035年)》,该市将大力实施“南红北柳”湿地修复工程。近期恢复提升与生态种植红树林新增面积85公顷;远期恢复提升与生态种植红树林新增面积140公顷,有望形成布局合理、管理高效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事实上,不仅是福田区深圳湾,一场覆盖全市的红树林保护行动正在陆续展开。

“为了更好保护滨海红树林资源,2015年宝安区西湾红树林公园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公园建设面积34.67万平方米,突出红树林文化和滨海元素,以更好地引导公众认识海洋、保护海洋。”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宝安管理局海洋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深圳市水务集团的李长芳谈到,红树林生长对近岸海水水质要求较高。为此,集团在2015年建立了福田水质处理净化厂,日处理能力达到40万吨,避免陆源污水对红树林造成危害。

时至今日,深圳红树林保护事业已经渐成声势,更多的环保工作者以及公众也积极参与到这一环保事业中来。一个由“政府+社会组织+公众(企业与个人)”构建起的红树林修复保护新模式日渐形成。

“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每年都会组织大批志愿者种植红树林,并走进社区、学校等开展海洋生态、环保宣传活动。”该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肖荔瑾告诉记者。

“未来,我们将以红树林湿地保护为核心,重点开展深圳湾西段等地区的生态恢复和保护工程,增强红树林树种多样性。”深圳市海洋局生态环保与减灾处负责人说,深圳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不能仅仅依靠单一部门的力量,也离不开规划、建设、城管等多部门的联动协作,形成合力,携手打造更加生态宜居的美丽深圳。
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MCF微博及微信
MCF微博
MCF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