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最新资讯 > 新闻 > 一周年!深圳稳步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建工作
一周年!深圳稳步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建工作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3-11-05
187 

2022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时宣布,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时隔一年,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建工作稳步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持续取得成效。

 

一年来,国家林草局和深圳市政府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致辞精神,积极谋划、协同合作,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建任务,努力在促进红树林知识共享与科研合作,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及合理利用技术交流,发展红树林自然教育体系和公共服务,提高红树林保护修复及合理利用能力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  胡柳柳摄

 

建立完善筹建工作机构机制

 

以领导小组为统领谋划中心筹建。国家林草局和深圳市政府联合成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深圳)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国家林草局分管湿地工作副局长、深圳市人民政府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国际协调组、综合保障组和专家委员会,按照分工分别承担具体筹建任务。

 

加快建章立制明确目标任务及保障。印发实施《国际红树林中心(深圳)筹建工作方案》,明确了中心的名称、定位、目标任务、工作领域、管理与运行机制、资金保障等内容。组织拟定《国际红树林中心(深圳)框架文件》,明确区域范围、资金机制、与其他红树林保护机制合作等内容,提交《湿地公约》大会审议。

 

人财物迅速到位全力确保中心落地。国家林草局和深圳市迅速抽调人员分别组建工作专班分别在北京和深圳集中办公,落实筹建工作经费,深圳落实安排中心筹建工作专项经费,协调解决中心秘书处办公场地,高标准规划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红树林湿地博物馆)项目建设。

 

积极开展红树林保护国际交流合作

 

成功举办两场红树林保护国际会议。2023年5月和7月,国家林草局、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国家林草局湿地司及国际司、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红树林基金会承办的红树林保护合作国际研讨会、国际红树林保护高级别论坛先后在深圳举办。论坛期间,设立了国际红树林保护专项基金,募集资金将用于资助并开展红树林保护国际合作、科学研究、生态修复等项目。

 

成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之友小组。国际红树林保护高级别论坛期间,中方牵头成立了由27个国家组成的“国际红树林中心之友”小组,并通过了支持中心建设的《共同声明》,倡导各国政府将红树林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纳入国家规划,共同探索可持续的筹资机制,在知识共享、科学研究、技术交流培训试点项目等领域开展合作。

 

助力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全体会议于9月4日至8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56个公约缔约方国家、部分联合国附属机构、有关国际组织共215名代表参会,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深圳市共同组成中方代表团参会并提交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区域动议的决议草案。9月6日,全体会议通过中方提交的决议草案,标志着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胡柳柳摄

 

深圳红树林保护修复成效突显

 

按照2021年12月调查结果,深圳(不含深汕合作区)红树林面积296.18公顷。近十年来,全市红树林面积增长了120.48公顷,增长率为68.57%,主要分布在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深圳河口、海上田园、新大河、东涌等地。

 

因地制宜开展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深圳湾滨海红树林湿地通过人工种植红树林、清理外来种、营造鸟类栖息滩涂等措施,恢复本土红树植物,形成人工滩涂。该项目获得自然资源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十大修复案例以及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同时,2020年以来对深圳河入海口的海桑属植物进行清理,有效遏制海桑属植物持续扩散,降低防洪压力,减少对周边区域乡土红树林的影响,恢复深圳河入海口处适宜候鸟栖息的滩涂生境,区域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得到了明显提升。

 

认真落实省下达的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根据广东省相关工作要求,深圳印发实施《深圳市红树林保护修复行动计划(2021-2025 年)》,明确了营造修复红树林地区域,提出深圳红树林保护修复总体布局,细化分解了红树林营造和修复任务,有效推进红树林营造修复工作。截止2023年上半年,全市已完成红树林营造12.73公顷、修复18.41公顷,分别占省下达任务17公顷和34公顷的74.88%和54.15%。

 

划入自然保护地实施严格保护。截止目前,全市现有红树林分布区域已划定为自然保护地共8处,包括自然保护区2个、湿地公园6个。在这些保护地中,红树林面积185.30公顷,占全市红树林的62.56%。

 

加强红树林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深圳结合实际、加大力度,持续开展湿地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以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和福田红树林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为主要平台,充分发挥深圳红树林保护公益组织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持续推动湿地及红树林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有效推动公众参与自然保护、自然教育,探讨生态价值,助力深圳建设全国自然教育之城。

 

 
红树林  姚泽林摄
 

下一步工作

高质量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在国家林草局统筹指导下,加快完成中心审批、注册手续,筹备举办中心成立大会,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建立开放包容、共建互利的红树林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国际合作机制,推动红树林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的国际合作和联合行动,努力打造新的“城市生态名片”。同时,以“国际红树林中心”为依托,积极开展国际红树林保护合作,促进国际红树林技术交流、科研合作和宣教培训,探索开展保护修复示范项目,推动我市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高水准编制湿地保护规划。2024年上半年,完成《深圳市湿地保护规划(2021-2035)》编制,明确湿地和红树林资源保护理念、原则以及发展策略,确定保护空间格局,做好顶层设计,为后续湿地保护及红树林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提供专业科学指引。

 

努力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推进湿地保护立法,实施湿地保护小区和小微湿地建设,协调城市空间湿地保护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湿地的游憩和科普教育价值需求;持续推进河湖(库)湿地水环境质量提升,恢复及改善主要淡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力争2035年前,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湿地面积总量保持稳定,滨海湿地生态状况有效改善,建成区湿地生态空间品质得到优化,建成“国际湿地城市”。

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MCF微博及微信
MCF微博
MCF微信